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迎來建館35周年

2020年08月16日07:07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篳路藍縷,讓歷史記憶更加清晰

15日,紀念館舉行和平集會,各界人士撞響和平鐘,共筑世界和平的愿景。 陳俊伊 萬程鵬攝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紀念日,也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館35周年。當天上午,紀念館舉行和平集會及主題為“應聲立,循聲進”的35周年回顧展,相關專家學者、紀念館設計和建設方、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等部分代表齊聚悼念廣場,升國旗,奏國歌,撞響和平鐘,回顧35年傳播歷史真相的努力,展望未來共筑世界和平的愿景。

  建館立業,場館承載老一輩的耕耘

  “這個放大鏡和錄音機都是我用過的。”87歲高齡的紀念館原副館長段月萍指著其中一個展陳櫥窗說。

  她的記憶回到了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審定高中和小學教科書過程中將“侵略”改為“進出”或者“進攻”,把南京大屠殺的起因說成是“由于中國軍隊的激烈抵抗”等。“教科書”事件激起南京人民的憤慨,紛紛要求將“血寫的歷史永遠銘刻在南京的土地上”。

  南京正式發起籌建紀念館,館址就選在侵華日軍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同胞叢葬地之一的江東門,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段月萍進入“南京大屠殺編史組”,負責史料收集,“我就想把畢生精力都奉獻出來,一定要把紀念館建設好,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愛祖國愛人民,把國家建設得更強大,這是我們這一輩的心愿。”與她同一工作小組的孫宅巍當時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被稱為“南京保衛戰研究第一人”的他,開水加饅頭,大部分時間都泡在檔案館里,37年來一直在這個領域辛勤耕耘,通過統計掩埋尸體的數量證實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達到30萬,成為鐵證。編史,建館,立碑,1985年8月1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紀念館正式建成開放。

  以史為本,歷史不會從人民心中抹去

  應聲立,循聲進。紀念館與時俱進,陸續開展證言搜集,廣征文物,關心關愛幸存者,打造精品陳列,開展研討活動、儀式化社會教育和國際友好交流,舉辦境外展覽,打造新媒體平臺等活動。35年來,紀念館始終以冷靜客觀的態度講述歷史,成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固定舉辦地,共計接待觀眾上億人次。

  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功申報國際和平城市。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葛道榮老人見證了這35年來的發展,他說:“日本鬼子刺刀帶來的傷痛就像烙鐵烙在我心里,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從人民心中抹去”。2019年紀念館啟動“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記憶傳承行動”,建立首批82家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家族760多位后代信息庫,葛老的兒子們也都成為這段歷史的傳承人。

  脖上掛著數碼相機,手里握著自拍桿,背包里塞著三腳架,85歲的祁恩芝與93歲的劉健芝早早就來到紀念館35周年展覽現場,從1994年南京首次公開集會悼念遇難者,這對耄耋伉儷已經連續拍攝記錄了27年,3萬多張照片無償捐贈給紀念館留存。祁恩芝說:“只要我們身體允許,就一定要堅持拍下去。盡己之力,傳播這段歷史,教育下一代牢記苦難,珍愛和平。”

  繼往開來,年輕一代共建國際和平大家庭

  立足南京,面向世界。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努力和各方的鼎力支持,紀念館經歷了兩次擴建,場館變得越來越大,參觀者越來越多,已經變成一個擁有世界級影響力的博物館。

  14歲的金陵中學河西分校初一學生蔡一豪看到段月萍后,激動地邀請奶奶與他合影,作為一名紫金草學雷鋒志愿者,他已經在紀念館志愿服務兩年多了,“身為一個南京人,我希望把這段歷史傳播出去。國家和平,我們的小家才能美好,我們才能在好的環境中安心學習。”

  來自阿富汗的韓墨迪是參加當天舉辦的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第三十期交流活動的學生,他說:“和平是最最重要的東西,所以我折了這個象征和平的紫金草小花。”2017年,紀念館開辦南京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讓更多國際友人了解這段歷史,目前,已經為80多個國家、3800多名學生提供教學服務。

  紀念館教育服務部劉思宇是一名英語講解員。2018年國慶節接待丹麥外賓,懷著忐忑的心情完成首場講解。外賓們在離開時表示,參觀之后,才知道中國人民曾經遭受如此巨大的苦難,才了解到辛德貝格這位勇敢的丹麥英雄。那場講解讓她更加明白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用英語講好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讓更多的外國友人能夠與紀念館攜手,共建和諧美好的國際大家庭。”

  五星紅旗獵獵飄揚,和平鐘聲悠揚回蕩。正如理查德·布萊迪醫生的后裔梅根·布萊迪所言:“愛與同情是無國界的,我們彼此緊密相連。我們有機會塑造未來,青年在新時代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責編:馬曉波、張鑫)

江蘇要聞

給領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