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半年新增就業近78萬人 超全國十分之一
7月20日,南京林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張璽正式入職南京市金斯瑞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待遇不錯,南京市政府還給剛工作的畢業生發租房補貼,感覺很溫暖。”張璽說,自己班里58位同學都順利找到工作了。
來自江蘇省人社廳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77.97萬人,較2020年同期增加14.43萬人,新增就業人數占全國比重超1/10,位居全國第一。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低于預期目標。
經濟持續平穩運行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提供了堅實基礎。江蘇上半年GDP增長13.2%,兩年平均增長率6.9%,高于2019年同期。伴隨著產業基礎更加穩固、消費市場全面復蘇、新業態發展壯大、新動能持續增強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金飯碗”“銀飯碗”。
截至6月末,全省5550戶重點監測企業用工總量達283.97萬人,其中無錫、連云港、淮安、宿遷企業用工比2019年同期實現正增長,增幅分別為2.56%、4.15%、0.84%、3.94%。
旺盛的用工需求也讓因為疫情而沉寂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活躍起來。上半年,全省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招聘崗位354.83萬個次,進場求職245.24萬人次,同比增幅分別達到27.58%和14.03%。特別是進入第二季度,公共人力資源市場活躍度持續提升,當季招聘崗位和求職人員總數同比分別增長42.52%和22.84%,供求兩旺。
從供給端看,上半年招聘崗位數較2019年同期增長4.22%,已超過正常年份水平。其中,制造業崗位數量較2019年同期增加18萬個次、增長10.37%,增幅較大。與此同時,疫情期間快速發展的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業態崗位數量較2019年同期增加2.82萬個次、增長8.39%。隨著互聯網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和大眾消費轉型升級,以快遞、外賣、網約車為代表的平臺經濟快速發展,由此催生的新就業形態吸納了大量勞動者特別是年輕人就業,目前江蘇平臺經濟從業人員約400萬人。
從需求端看,受疫情影響,求職者的求職方式、就業偏好也發生了變化。上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求職人數分別較2019年同期下降17.83%和22.32%。求人倍率達1.45,同比上升0.16,也就是說,平均一個求職者有1.45個崗位可供挑選,崗位供給充足。在這種背景下,全省上半年幫扶失業人員再就業32.34萬人,援助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9.26萬人,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64.68%和128.4%。
就業容量的持續提升,使江蘇在較好解決本地居民就業的同時,大量吸納外來人口就業。
7月初,30歲的山西省古交市居民陳麗萍經面試和體檢后正式入職南通雙弘紡織有限公司。雖初來乍到,但陳麗萍對江蘇印象很不錯,“江蘇經濟發達,企業的收入待遇比老家高出不少,我老家好幾個姐妹聽說后都想來打工。”
為了吸引外省勞動者,今年以來,省內各地或通過政府組織、或委托市場化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分赴西南、西北等勞動力富余地區密集舉辦多場招聘會。各地還通過與中西部地方人社部門、技工院校、高校結對,定向吸收人力資源。
昆山市人社部門今年精選省外20個地方人社部門和20所職業院校開展跨區域人力資源精準引進,發放“20+20”人力資源合作計劃獎補542.2萬元,預計全年可引進勞動者10萬余人。蘇州市吳中區搶抓畢業生離校前的關鍵期,組織區內企業赴17座城市、22所高校開展校園引才,為各地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5453個。
江蘇省人社廳副廳長張宏偉介紹,就業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在今年省人社廳推出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八大民心工程中,實施就業崗位擴容量“定心”工程排在第一位。從目前的國內國際形勢來看,江蘇經濟復蘇回暖的趨勢較為強勁,就業崗位的擴增潛力依然很大,下半年全省就業運行將延續平穩向好態勢。但與此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部分行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等仍需及時準確把握,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加大援企穩崗力度。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政策,切實按規定落實企業吸納就業等各類補貼政策,調整優化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推動政策更多向重點領域、行業、企業傾斜,幫助企業降本減負,有效穩定就業崗位。
優化用工服務保障。健全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機制,在開展招聘、用工管理等方面給予企業咨詢指導,提高企業用工穩定性。組織開展金秋招聘月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打造現場招聘、網絡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體”供需對接平臺,線上線下統籌舉辦綜合或專場求職招聘會,促進供需精準對接。
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加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力度,統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勞動預備制培訓、以工代訓、就業見習等,并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就業見習等補貼。加快實施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政策措施,持續辦好“創響江蘇”主題活動,支持更多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強化數據監測預警。加快推動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建設,升級整合就業大數據中心,動態監測就業總量變化情況,提升就業數據質量,探索建立城鎮凈增就業統計制度,全面、客觀體現就業運行狀況。優化企業用工信息監測制度,提高監測頻次、擴大監測范圍、細化監測分類,加強對重點監測企業的案例分析,點面結合研判用工形勢。
□ 本報記者 黃紅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