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編制規劃導則:15分鐘生活圈這樣“畫”
頤和路社區“十五分鐘生活圈”導覽圖。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攝
去年年底,南京入選首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國家級試點城市。這個“圈”里應該有什么?如何衡量其是否達標?記者近日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我市正在修訂《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規劃標準》,編制《南京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以打造覆蓋全市域、全要素、全人群的15分鐘城鄉生活圈。
“15分鐘圈”里,配套越來越齊備
1月19日,記者來到棲霞區堯化街道,昔日的城郊接合部正在完善屬于自己的便民生活圈。
根據月桂園小區門口的應急避難地圖和指示標識,記者來到應急避難場所——小區旁幼兒園的室外廣場。幼兒園和棲霞實驗小學門對門,小區居民周師傅告訴記者,以前這里一到上學、放學,堵得走不了路,“前兩年,借著建設明外郭風光帶的機會,廢棄地變成了停車場和家長候學區,秩序一下子就好了,家門口還多了一處景區!
堯新社區副書記夏春介紹,堯化片區多是拆遷安置房和企業家屬區,與中心城區相比各類配套先天不足。近年來在南京市精細化建設管理行動中,社區迎來新的生機。目前社區步行15分鐘范圍內,不僅有超市、菜場、養老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還有多座新增的文體公園、遺址公園、圖書館等文化休閑設施。
記者從堯化街道了解到,地鐵7號線的建設、商業綜合體的進駐,為片區帶來更多品質升級的利好。圍繞省級宜居示范街區創建,片區實現了健康步道、通學道和林蔭道“三道合一”。一些小區則建設了串聯單元樓、活動場地的紅色步道。這些“小圈”和“大圈”,串聯起居民的舒適慢行空間。眼下,一幢3層高的鄰里生活中心正在建設,將集合休閑書吧、商業、社區辦公等眾多功能,讓“15分鐘生活圈”設施更加完善。
同樣的變化也在主城的西面發生著。建設近40年的南湖片區如今再度成了“明星”。“南湖記憶”開街后,這里每天保持著非常高的人氣。71歲的南湖居民田平佩戴著志愿者的紅袖章,在南湖東路上挨家挨戶查看店家落實防疫情況。沿街的墻上掛著文體社區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導覽圖,圖上顯示著5—15分鐘三層不同的配套圈。從服務設施的布點看,地鐵、公園、醫院、學校等一一標注!澳虾@里既方便又熱鬧,步行15分鐘內,各類生活服務基本都能解決!碧锲秸f。
根據民意調查,增設“3分鐘圈”
2016年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了解到,從2005年起,我市就相繼出臺了《南京新建地區公共設施配套標準規劃指引》《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規劃標準》《南京市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準規劃指引》等標準,關注城市與鄉村的公共服務配套。此后,又根據時代發展陸續進行了修編。
南京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目前正對《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規劃標準》開展新一輪修編。中心詳細規劃所副所長陳韶齡介紹,為了銜接“15分鐘生活圈”規劃導則、確定今后居住區內的配套標準,他們專門開展了社會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看,老年人對社區設施依賴高,兒童對教育類設施需求度較高,上班族對于設施種類需求多;從步行需求度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公園、商超菜場等的步行可達需求度超過80%;對于設施的評價,機動車停車位吐槽最多。調查還發現,培訓學校、郵局和銀行網點等相比過去需求在減少,而社區公園、室內體育館等的需求在增加。
“根據調查結果,結合2015版的標準和2017年的細則,我們對《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規劃標準》進行調整! 陳韶齡介紹,例如:過去南京是市級、地區級、居住社區級和基層社區級四類配套體系,新標準增加了居住街坊級配套體系;公共設施配套劃分為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公共文化設施、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含養老)、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設施、商業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八大類,形成市政公用設施、交通設施、公園綠地三大支撐體系。
新標準倡導相對集中、適度分散相結合的布局方式,引導空間復合利用與設施開放共享。居住社區中心(服務半徑500—600米、人口3萬—5萬)要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社區醫養結合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以綜合體形式集中布置,包括體育、行政管理和社區服務、社區商業服務、菜市場等設施,滿足10—15分鐘生活圈要求;基層社區中心(服務半徑200—300米,人口0.5萬—1萬)應集中布局,配置文化站、體育站、基層社區中心等設施,滿足5分鐘生活圈要求;新增居住街坊(服務半徑150—250米,人口0.1萬—0.3萬),配置物業綜合服務站、居家養老服務站、兒童老人活動場地、便利店(菜店、日雜店等)等,滿足3分鐘生活圈要求。3到4個街坊,形成一個基層社區。
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詳細規劃處處長蘇玲看來,社區是構成城市“有機生命體”的一個個“細胞”。建設社區生活圈,本質是保障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它以人為本,重點關注“一老一小”,讓社區更加宜業、宜居、宜游、宜養、宜學。
標準和導則今年出臺,“15分鐘生活圈”全市域覆蓋
修訂《南京市公共設施配套規劃標準》的同時,規劃資源部門還同步新編了《南京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呼應人們不斷提高的生活品質需求,兩者是“教科書”與“輔導書”的教輔關系。今年,這兩個文件將正式發布,成為全市構建“生活圈”的指南。
為了“畫”好這個“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還編制了公共空間、教育設施、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各類控地類專項規劃。在詳細規劃中劃定社區生活圈,并通過專項規劃指導詳細規劃中設施的布點、邊界范圍、設施指標等具體控制要求。
“生活圈不能只想到城市,還有鄉村!碧K玲介紹,南京的“15分鐘生活圈”特點是全市域覆蓋,從城市到鄉村;全年齡友好,從兒童到老人;全要素保障,在文化、體育等七大類之外增加公共安全類,增強社區韌性。在15分鐘步行半徑內,這八類配套要全部配齊,且要做到資源配置均衡。老城內基礎好、資源多,著力解決停車和養老方面短板;主城外提出差異化引導布局,挖掘優化存量空間,加快建設各級公共空間,依靠綠道實現可達性。
新的標準和導則相比過去有不少變化。比如,過去出于醫養結合的需要,鼓勵合并建設。現在則結合疫情實際,建議分別建設,通過連廊聯系,可分可合。導則還設計了“兒童友好生活圈”和“宜老生活圈”的配套要求。
蘇玲表示,“15分鐘生活圈”將建立居民需求導向的協同機制,調動社會組織和團體力量,依托小西湖和南湖片區積累的“設計師進社區”等經驗,共建、共治、共享共同規劃生活圈,從而建設更有溫度、可持續的幸福社區。
南報融媒體記者 何鋼
通訊員 陶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