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延續精神血脈 文旅融合“讓古運河重生”
俯瞰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 孟德龍 攝
初夏時節,揚州市北護城河兩岸的建筑,改造、修葺多點進行。這條連通瘦西湖和古運河的河道,沿河分布著大量歷史遺存。這些揚州明清古城的重要實物,既是城市記憶的一部分,也是人城共生、文化興盛的見證。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考察調研時,稱贊“揚州是個好地方”。他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牢記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按照“把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和“讓古運河重生”的要求,揚州注重運河精神的活態傳承,加快整合北護城河沿線文旅資源,持續實施“水清河暢岸綠”工程,奮力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爭當示范、走在前列,致力讓“好地方”揚州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揚州是中國古運河原點城市,也是大運河沿線35座城市中唯一與大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2500多年來,碧波蕩漾的運河水連綿不絕,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涵養了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鑄造了永不停歇的城市追求。
猶如立世為人,一個城市的發展,首先要看精氣神。
近兩年來,揚州圍繞“文脈和精神血脈延續”關鍵,緊扣“活態”主線,一系列動作和成果,彰顯了扛起“讓古運河重生”的使命擔當。
城南,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建成開放近一年。豐富的文物結合“5G+VR”技術,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大運河博物館以迥異于傳統博物館的陳列、參觀方式,將大運河最為顯著的“活態”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館閱盡運河千年。開放、創新的展陳方式,何嘗不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具體實踐?
文化是詩,旅游是遠方。從不缺少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揚州,把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文化繁榮、文旅共興的“好地方”寫進2022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以期“詩和遠方”在歷史古城中交相輝映,綻放耀眼光芒。
北護城河沿線文旅集聚區建設,是揚州推動“古運河重生”“古城新生”的首發線路。
項目開工以來,位于該集聚區西部的紅園,以藝術策展為中心,集合了創意餐飲、生活休閑、文創街區、演藝秀場等業態的多功能復合商業空間正有條不紊推進。東部的486非遺街區,規劃建設中的文化藝術區、文化創意區和文化旅游區,涵蓋藝術博物館、演藝中心、文創設計基地、藝術品巡展及拍賣、美食街、酒吧街、燈光秀等多種業態,將成為揚州新的文化商業地標。
長久以來,大運河兩岸是生態優美、經濟富庶的寫照。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加強運河生態保護修復,加快綠色現代航運示范區建設,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是“讓古運河重生”的題中之義。
這兩年,大運河畔的生態科技新城統籌“治污、添綠、留白”三篇文章,嚴守“四控一禁”生態紅線,做好“七河八島”濕地修復、封島保育、生態監測,全面關閉和搬遷全境所有船廠、砂石廠,綜合整治78公里環島岸線,成為運河沿岸的又一顆明珠。
記者 王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