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a级毛片出奶水a,人妻少妇中文字乱码,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播放,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點綴多彩童年 泰州靖江實現鄉村“復興少年宮”全覆蓋

2022年11月21日19:59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新時代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近日,泰州靖江市東興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傳來激情昂揚的宣講聲,“靖聽理響”宣講團成員以優秀科學家的事跡為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去年,靖江市啟動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工作,一年來已建成14所鄉村“復興少年宮”,實現8個鄉鎮全覆蓋。

圖為東興鎮鄉村“復興少年宮”。 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東興鎮鄉村“復興少年宮”。 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靖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鄉村“復興少年宮”突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四史”宣傳教育,激勵引導廣大青少年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圖為青少年參觀季市鎮彎腰溝紅色文化旅游基地。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青少年參觀季市鎮彎腰溝紅色文化旅游基地。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季市鎮彎腰溝紅色文化旅游基地是靖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重要歷史時期黨的活動和對敵斗爭的重要區域,也是靖江革命歷史文化的實物載體和歷史見證。季市鎮鄉村“復興少年宮”依托彎腰溝紅色文化旅游基地、鄉愁館、鄉賢館、安武村等特色本土資源,打造紅色講堂,落實紅色課程,涵養少年兒童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生祠鎮鄉村“復興少年宮”毗鄰紅色東進紀念館,自掛牌以來,生祠鎮充分整合“兒童之家”“4點半課堂”“社區家長學校”等陣地,號召“五老”人員、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等積極參與,開展“永不消失的電波”“烽火歲月辦報紙”“重走長征路”“小小紅色解說員”等系列活動,為青少年提供優質的儀式感教育和精神食糧,不斷強化未成年人“強國復興有我”的責任擔當。

依托地方資源,孕育特色品牌

馬橋鎮鄉村“復興少年宮”位于馬橋鎮G12農樂谷農業科技館內,占地約400平方米,設有紅色書屋、復興學堂、科普室、文體活動區、勞動實踐區等五大板塊,集特色農產品種植、采摘體驗、研學實踐于一體,青少年可以在情景化的場景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進行有效銜接。

圖為馬橋鎮鄉村“復興少年宮”。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馬橋鎮鄉村“復興少年宮”。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親手體驗割稻才知道,原來糧食這么的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珍惜……”西來鎮鄉村“復興少年宮”深耕鄉村文化沃土,依托趙家村稻米生產基地鎮瓜蔞產業園、中山杉良種基地、觀光農園等點位資源,不斷拓展育人陣地,通過開辟“農耕樂園”,創辦“振興課堂”,組織未成年人體驗插播秧苗、種收糧食,了解耕讀文化。

西來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體驗傳統手工割稻、扎稻。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西來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體驗傳統手工割稻、扎稻。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開展文明實踐 促進全面發展

新橋鎮鄉村“復興少年宮”系列活動精彩紛呈,“二十四節氣 傳承與探索”“五色心橋 安全一夏”“七彩的夏日”以及“‘鄉’伴心旅 童享陽光”等主題活動每月定期開展,幫助孩子們育德、益智、增技、健體,促進身心全面發展。新橋鎮還將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和文明校園創建相結合,在新橋城實驗學校開設了舞蹈、國畫、象棋、剪紙等30多個社團活動,讓孩子們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道德禮儀、文體技能的認知和興趣。“以前放學,我回到家都是做作業或者玩會手機,現在放學后,我會在鄉村‘復興少年宮’和同學們一起參加有趣的活動。”新橋城實驗學校學生包啟睿說。

圖為青少年放學后在新橋鎮鄉村“復興少年宮”打籃球鍛煉身體。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青少年放學后在新橋鎮鄉村“復興少年宮”打籃球鍛煉身體。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孤山鎮以“復興少年宮”為陣地基礎,與孤山中心校、城北實驗學校聯合制定了以“學習禮儀、實踐禮儀、展示禮儀、宣傳禮儀”為主要內容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禮儀素養。同時,孤山鎮鄉村“復興少年宮”還開設了“非遺”課堂,讓鄉村兒童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隨著建設的不斷推進,一批優質的少年宮品牌建立起來,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大千世界。

圖為青少年在孤山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學做非遺“靖江泥哨”。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青少年在孤山鎮鄉村“復興少年宮”學做非遺“靖江泥哨”。靖江市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以來,靖江市鄉村“復興少年宮”精心設計了符合農村少年兒童身心特點和成長需求的活動項目100余項,共組織開展道德培育、文體娛樂、勞動實踐等活動超2000場次,服務農村中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2.8萬名。接下來,靖江市還將充分發揮身邊好人、道德模范、優秀志愿者、非遺傳承人等資源優勢,著眼滿足農村群眾和家庭對教育培養未成年子女的現實需要,創新載體,深度謀劃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為廣大未成年人搭建快樂學習、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平臺,點綴孩子們的多彩童年。(于洋 吳蒙蒙)

(責編:王丹丹、張玉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