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創新江蘇 | 博物南京,文旅融合有看頭!
人民網“行進中國”江蘇調研采訪團
“大家好,我是‘小青蓮’文物守護者,我身旁的‘陶牛車及俑群’是國家一級文物。貴族出行,不坐馬車坐牛車,這是為什么呢……”
講解落落大方,語調抑揚頓挫,這是小學生吳欣逸第三次來南京六朝博物館做講解員了。童言童語里既有專業知識,還有孩子對歷史的獨特視角,講者頭頭是道,觀者津津有味,人群中不時還有掌聲響起。
文旅融合處,展陳氣象新。暑氣炎炎,文氣送爽,“博物館熱”在這里不斷續寫著新篇。
吳欣逸向游人講解文物背后的歷史。人民網 余樂攝
一群“小青蓮”,傳承家國情懷。
從愛逛博物館的小游客,到站在文物柜前的講解員,吳欣逸角色轉換的背后,是博物館創新表達的嘗試。
4年前,六朝博物館啟動“小青蓮”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六朝青”志愿團隊以老帶新的方式培養青少年講解員。每到周末節假日,“小青蓮”們就會出現在各自守護的文物前,向游客講述文物和它背后的歷史。今年5月,包括吳欣逸在內的十多名中小學生在選拔中脫穎而出,開啟了為期一年的志愿服務。
六朝博物館有“小青蓮”,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有“小雨滴”,中國科舉博物館有“小科斗”……在南京,讓青少年成為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人,已成一種新風尚。去年,當地博物場館組織社教活動達6000多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
游客在參觀夯土墻。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一面夯土墻,見證六朝文脈。
六朝博物館展館的負一層,一段長25米、寬10米的夯土墻非比尋常,這可是原汁原味的東晉建康宮城遺存。
時間拉回2007年,考古人員在南京漢府街車站地塊發現了這處近1700年前的古城墻,這是南京主城區六朝城市考古的重大發現。“先考古后建設!”南京市決定調整原地塊用途并進行原址保護。到2014年8月,六朝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我國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遺址博物館。
“過去這可是小眾館,南京人也把它喚作‘小六’?!弊鳛榱┪镳^的籌建者之一,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回憶,當年開館時,她預測周末日均參觀人次預期不過七八百人;而今十年之后,該館周末日均參觀人次增長了近10倍。在她看來,“小六”人氣爆棚的背后,既有“博物館熱”的大氣候,更有其自身的看頭。
步入二樓,六朝風采展廳猶如當年女子化妝時用的奩盒,陶俑、青瓷、墓志、瓦當、石刻等各色文物布設在大小不一的四邊形空間內,按照順時針方向串聯,讓參觀流線自然而通透。布展不拘泥于具體年代,策展則更多彰顯時尚、多元、年輕化?!皬娜ツ暌M意大利的‘永恒的炫美’展,到眼下正在展出的‘只此中國色·青’,我們不再是‘我有什么,你看什么’,而更多考慮的是從參觀者的角度呈現精彩?!彼窝嗾f。
六朝博物館落地窗外的城市景象。人民網 余樂攝
一扇落地窗,連通古今未來。
拾步三樓,這里有面落地窗去年曾經上過熱搜,被網友嘆為“一扇窗戶裝滿了整個秋天”。龍年春節來臨前,博物館工作人員給窗玻璃貼上“龍年窗花”,讓六朝博物館又火了一把。
“南京的美,不僅在山水城林,也在于古今交融。透過這扇窗,這種歷史的厚重感、深沉感撲面而來,入眼又入心,它就像是一個取景框,照出了古都南京的天造一半、人造一半、自然與人文交融密合。”南京大學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說,置身于六朝文化遺址之上,窗外可見長江路上的法桐繁茂、南京總統府的歷史滄桑,也可見新街口的高樓廣廈。人們打卡這扇窗,在“一眼千年”之間感受時光的傳奇、城市的變遷。
南京,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博物館之城”。這里現有備案博物館77座,當地計劃到2025年達到100座。
“南京的博物館還是很有看頭的,六朝古都,還有后面的明代、清代,東西還是很多的。”在今年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審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到宋燕介紹博物館建設、落地窗走紅、小小講解員的故事后有感而發。
“要讓南京的博物館越來越有看頭,講好南京故事、中國故事,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宋燕說。(呂騫、李闊、李楠樺、王仁宏、謝地、許崢、張玉峰、馬曉波、余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