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與非洲多國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展開全方位合作
“這次來到北京,我更全面地了解了中非合作情況,想要把中非故事帶回祖國講給更多人聽!”撥通江蘇大學博茨瓦納留學生劉備的電話時,他正在中非合作論壇新聞中心做志愿服務。從本科到博士,劉備已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11年,今年12月即將博士畢業學成歸國。
在江蘇高校,有很多像劉備這樣的非洲留學生,他們在校園學習科學知識、了解中國文化,又把中國故事講給更多人聽。不僅如此,更多科學研究、技術扶持、人才培養等合作正在江蘇高校與非洲國家之間展開,架起一座座中非文明深度對話的橋梁。
“中國老師救活了我們企業”
“2019年初到贊比亞推廣養蠶技術時,當地人對桑蠶產業知之甚少。我們從手把手教他們種桑樹開始,再到建房子、打井。現在越來越多非洲人民知道絲綢之路、中非情誼。”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月華介紹,由于技術水平相對落后,非洲桑蠶產業急需養蠶技術、蠶具、蠶藥。從2014年至今,該校多批次派遣桑樹栽培和家蠶飼養等方面專家幫扶,推動當地養蠶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就業。
一次,在埃塞俄比亞阿巴門奇的比爾蠶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技術培訓時,張月華了解到該公司的蠶因為受到微粒子病困擾幾乎停滯。對公司員工進行培訓后,他不僅教會他們家蠶雜交種制、蠶病防治和蠶繭烘干技術,還提供了江蘇科技大學蠶業研究所生產的家蠶抗病品種、蠶藥。“中國老師救活了我們企業。”作為管理人員之一的英戴找到張月華,希望來中國深入學習養蠶技術。很快,英戴就成為江蘇科技大學的一名碩士研究生。學成歸國后,英戴在企業發揮重要作用,還帶領當地300多戶農戶養蠶。
江南大學華淵教授有一名遠在坦桑尼亞的微信好友。“我們會探討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助力這座橋順利竣工。”華淵告訴記者,目前他正在參與橫跨維多利亞湖、連接起坦桑尼亞與肯尼亞兩個國家的大橋項目。
華淵是橋梁混凝土領域專家,2019年他收到烏本戈立交橋項目施工團隊求助,對方表示橋梁樁基存在問題,影響如期竣工。坐了近18小時的飛機抵達達累斯薩拉姆后,他第一時間向施工負責人要來資料現場考察。發現問題后,他和團隊立刻進行方案調整,工程最終順利進行。如今,烏本戈立交橋已經成為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市的標志性工程。
“希望我的研究能幫到他們”
最近,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2022級博士生普萊斯正在跟隨導師紀月清教授做田間調查,完成博士論文。他的課題是關于怎樣把耐肥高產的品種推廣到非洲。“在肯尼亞東北部地區,農民幾乎不使用任何化肥,還使用原始的種子,畝產量只有中國的十分之一,希望我的研究能幫到他們。”普萊斯表示。
在這名肯尼亞小伙的家庭中,有4人曾到南農求學。2006年,他的父親查爾斯取得預防獸醫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創辦了埃格頓大學獸醫醫學與外科學院,并擔任創始院長,該學院在十幾年間培養了500多名動物衛生專家。他還在埃格頓大學創辦肯尼亞食品安全國家重點參考實驗室(SAF-LAB),致力于提高食品質量安全。
8月底,在位于埃及薩哈的水稻研究和培訓中心(RRTC)約138費丹(1費丹等于1.038英畝)的實驗基地里,水稻已收割完畢。與此同時,在揚州大學農學院實驗室,教授楊澤峰團隊正馬不停蹄地進行50余份埃及水稻材料的基因型和表型鑒定工作,以盡快完成高產抗逆協同新基因的定位工作,為接下來在埃及的高產抗逆新品種選育工作做足準備。
“我們正與埃及科學家開展水稻新基因挖掘和新品種選育工作,干旱問題是非洲許多國家長期以來面臨的嚴峻挑戰。”楊澤峰介紹,他和團隊成員一直與埃及大田作物研究所緊密合作,利用各自的核心種質資源庫,期待尋找能協同提高水稻產量和抗逆性的關鍵基因,以期創造出高產多抗的新型水稻種質。
“我回國將繼續做友好交流使者”
在江蘇的校園里學習生活,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可能只有短短幾年時間,但是在非洲留學生的心中種下了中非友好交流的種子,他們也成為連接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
“今年5月,我們在山東濰坊進行‘以農業審計為媒、講立體中國故事’社會實踐,我實地感受到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很有啟發。”南京審計大學碩士國際班留學生、來自盧旺達最高審計機關的芮銳表示,歸國后,他將在審計事業道路上繼續前行,運用在中國所學的審計技能,助力本國經濟發展,“我回國將繼續做友好交流使者。”
“兩年多來,我參加了各種各樣的藝術和文化體驗活動,了解到張謇文化,感受到了中國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來自摩洛哥的南通大學研究生二年級留學生雨桐說。她的研究生課題是物流管理,系統學習了航運、海關流程和風險管理效率等課程之后,她希望回國后可以優化祖國物流供應鏈條,讓貿易合作更加順暢。
來自南非的開心是揚州市職業大學軟件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她剛入職南非一家互聯網公司。2019年,開心參與了揚州市職業大學的“鄭和工坊”項目,經過語言學習和課程培訓,前往一家互聯網企業開展6個月的實習。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對中國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著迷,也喜歡上了中國的職業教育。因此,開心決定留下來,成為揚州市職業大學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互聯網聯通世界,我希望運用在中國學到的互聯網和軟件應用知識,助力我們國家互聯網經濟發展。”(楊頻萍 葉真)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