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人過生日
轄區“雜事”他搶著干
和群眾開心交流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標,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作為一名人民警察,他把愛民情懷植入骨髓,把為民情愫融入血液,把親民情緣刻入靈魂。在對轄區精神病人、涉毒人員、“三類”老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上,他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探尋積極的管理模式,融法、理、情于一體,用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特殊的情懷去慰藉、感化、管理這些特殊人群,潤物無聲,點亮心燈。他,就是南通市公安局崇川分局民警陳新才。
精神病人的精神依托
視點聚焦:寒冬的清晨,間歇性精神病人夏國華端著一碗粥站在馬路邊,雙手凍得通紅,渾身不斷打著哆嗦,又犯病了?直到她的幫扶民警陳新才出現才解開了這個謎,她是要為陳警官送上一碗自己親手做的熱粥。
2010年10月,陳新才剛接管虹北社區。一天值班,有人撿到一張存折交給他,經查詢戶主正是虹北社區的夏國華——一位年過半百的獨居精神病患者,發病時經常亂送東西。陳新才找到夏國華,可精神恍惚的她執意說沒丟存折。陳新才輾轉找到夏國華的父親,老人告訴他,女兒原有4萬多元拆遷安置費,已不知送掉多少,自己年邁多病,無力照顧她了。怎么辦?陳新才沒多想,主動挑起了照看夏國華的重任。擔子挑上肩,他才發現遠不是保管一張存折那么簡單。除了每天去轉一圈、幫點忙,陳新才有時還要追上幾里路把發病的夏國華勸回家,幫她找回亂送的東西。時間久了,夏國華“賴”上了這個監護人,連月事不調也找陳新才帶她去醫院。
在陳新才的悉心照料下,夏國華的身體和精神狀況逐步好轉。一個寒冬的早晨,陳新才去上班,遠遠看見夏國華站在派出所路口張望,手上還端著什么。他連忙走上前,卻見夏國華一臉憨笑,攔著不讓他走,手中端著的是一碗粥,些許還冒著些熱氣兒。這是夏國華第一次精神正常時強行送人東西,喝了這碗已不太燙的粥,陳新才卻從頭暖到了腳。
這樣的事兒在陳新才的社區不算稀罕。精神病患者周某是個重點上訪戶,經常跑到區政府門口“要老婆”。陳新才知道后,針對周末的情況,定期上門打掃衛生、換洗被褥,給他送米送油,還找到周某的親人,動員他們定期跟周某通電話。社會的愛、親人的情,逐漸淡化了周某“要老婆”的想法。如今,他逢人便說陳警官比“老婆”要靠譜。
陳新才常說:“給正常人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和不正常人打交道,要多一份耐心和寬容,我相信在他們清醒的時候一定會感受到溫暖和親情的。”虹北社區共有精神病患者8名,哪一個什么時候易發病,發病時什么癥狀,該怎么勸解,陳新才都了如指掌。關鍵時候也只有他出面,精神病患者才肯乖乖就范。精神和物質的雙重關懷,讓陳新才真正走進了他們心中,成為他們的精神依托。民警與精神病人結下不解之緣,親如一家,成了虹北社區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社區矯正對象的迷途航燈
視點聚焦:吸毒人員艾某緊緊拉著陳新才的手,眼睛通紅、淚眼婆娑,話都說不利索,難道他毒癮犯了又在刁難陳新才?不,這是艾某在陳新才的鼓勵和幫扶下重獲新生,他正拉著陳新才的手表示感謝。
2011年,施某因販賣毒品鋃鐺入獄,之前和兒子鬧到近乎決裂的施父找到陳新才,希望曾經苦口婆心勸說兒子向善的陳警官能夠陪自己去探望兒子。陳新才望著頭發斑白的施父和施某活潑可愛的女兒,他的心情沉重,下定決心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從專業角度管理和幫助涉毒人員重返正途。為此,陳新才主動報名參加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加強特殊人員心理轉化的理論學習,并采取了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
今年4月份,陳新才多次走進社區戒毒對象艾某家中,接連吃了幾次“閉門羹”,連帶去的水果也都被扔下了樓。但是陳新才不氣餒,隔著防盜門與艾某嘮家常,跟著艾某一起外出。多次接觸后,陳新才了解到艾某妻子因為自己吸毒而鬧著離婚,家中雙親年事已高,自己的生活處境十分困難。獲悉此情況后,陳新才重新調整工作方法,他一邊監督艾某戒毒,一邊幫扶艾某解決生活困難。每次上門為艾某進行尿樣檢測,陳新才都避開他的父母朋友,還主動為這家人帶去食物、輔導艾某女兒功課。半年多的不懈努力,讓艾某漸漸收獲了自信,徹底擺脫對毒品的依賴,開始新的生活。一家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后來10月份,艾某提出自己要開一家餐廳,陳新才利用私人時間幫著選址和辦理營業執照。在飯店開張的爆竹聲中,艾某一家緊緊握住陳新才的手,不停道謝。
虹北社區有20多個社區矯正對象,陳新才根據每個對象的性格特征、家庭情況、社會環境制定了心理干預管控方案,堅持“人性感化、剛性監管、法理并重、持續介入”的理念,使這些特殊社區居民們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三類”老人的忘年之交
視點聚焦:社區廣場,一群老人架著陳新才,把他強行按在座位上,難道陳新才和這些老人發生了沖突?當看到這些老人臉上的幸福笑容才知道,這天是陳新才組織文藝小分隊到社區廣場為老人們表演,而老人們卻反客為主,非要陳新才坐到臺下當一回觀眾,看看老人精心為他準備的秧歌舞。
虹北社區人口趨于老齡化,70周歲以上的占了5.14%。老人多,老年化問題集中凸顯,但陳新才不怕煩。曾經接到老人求助說家里沒米沒油了,陳新才下班后把油、米送到了老人家里,并叮囑他們以后有需要了直接打電話給他。回去以后,他想到有類似困難的一定不止這一家,第二天就開始逐戶走訪,并對社區老年群體全面發放了警民聯系卡,便于他們在需要時及時聯系。現在每個月,陳新才都要給四五戶老人送米送油,而這些費用大部分都是自掏的。
“是新才大哥嗎?能否麻煩你去我母親家里看一下?” 2013年6月9日,陳新才接到一通越洋電話,是定居美國的梁女士打來的。梁女士聯系不上母親,情急之下想到了陳新才——那是母親在電話里跟她提到最多的人。了解情況后,陳新才立即趕往老人家中,發現老人昏倒在地,口吐白沫,于是撥打了120。經初步診斷,老人屬于較嚴重的顱內出血,所幸送治及時。在醫院,陳新才又接到梁女士的電話:“醫院我來聯系,其他的就全權托付給你了!”一天一夜,他沒離開過醫院,住院手續、手術簽字、藥費墊付等等全都一手包辦,夜里也陪在病房,直到梁女士回來。危難時刻彰顯為民本色,陳新才也做了。
經歷了這件事,陳新才覺得對老人的服務管理需要傾注更多,尤其是對獨居、孤寡、空巢“三類”老人,不僅要從生活上予以關心,更要對他們安全給予足夠保障。他不斷改進工作方法,針對老年人外出少、易患病、自救能力弱等特點,陳新才采用“三個一”方法掌握動態信息,即一本檔案,登記基本信息、重大病史,方便及時救助;一條路線,連接社區12戶“三類”老人,每天登門拜訪;一支隊伍,安排48名樓組長,每天走訪反饋。這樣,由平面到立體,由信息在冊到入戶看人,虹北社區的老年人服務管理實現了日日更新。
愛崗,是他摸索特殊人群管理時的專注;奉獻,是他不計時間金錢予以援助時的真情;大義,是他無愧警服無愧人民時的執著。作為警察,陳新才以愛崗敬業、忠誠為民、默默堅守和無私奉獻為“最美”作出了樸實的注解。他也因為始終關注特殊人群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全省公安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事跡被《人民公安》雜志、人民網、揚子晚報、江蘇法制報及本地多家媒體宣傳報道。更值得稱贊的是他在獲得“中國好人”榮譽后,用良好形象去引領社會道德風尚,先后舉辦了近百場的“道德講堂”宣講會,號召社會各界關注和資助特殊人群,在身邊傳播正能量,讓更多人加入了助人為樂的行列。